內容大綱:

前七十回以宋江、晁蓋為首,逐漸吸納四方豪傑上梁山。在這些好漢之中,有自願上山者;有被貪官污吏逼上梁山者;也有受到感召而上山者。不論如何,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,反抗腐敗的政治。直到一百零八條好漢齊聚忠義堂,排座次。這一階段中,梁山英雄們大塊吃肉,大碗喝酒,殺得貪官污吏心驚膽戰,令人大呼痛快,有藉此發洩對政治現實不滿的意味。

  後五十回,則描寫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,為國家效力的過程。北征遼國、剿滅田虎、王慶,眾頭領盡皆無損,威震四方。南征方臘一役,卻使梁山泊英雄七損八傷,其生存者,並未因此而獲得合理的回報,反遭奸臣所害,梁山好漢幾乎沒有一個善終。表現出忠心為國的無奈。

    架構:

1.    林沖送押與被救的經過

2.    晁蓋等劫生辰綱,被宋江所救,後上梁山之經過

3.    宋江因殺害婆媳,上梁山,得九天玄書

4.    宋江加盟梁山,晁蓋死,宋江繼位

5.    梁山人殺人放火,朝廷收捕失敗

朝廷朝安,封節度使,征討方臘
有關「俠」的觀念或定義:

水滸傳的各個人物之所以會落草,有幾個原因:被官府所逼(據書中所言,乃是當時法度正常,然經政府不當人員利用,故受迫害)、喜愛梁山人的豪義,上山結草,另外還有很奇怪的一種原因是受到梁山人的喜愛,故全家被梁山人殺害,無路可去而上梁山。水滸傳的各個人物大多都殺過人,有些是真正的貪官污吏,但大多是與私人恩怨有關(如梁山原主王倫因為不讓晁蓋等人上山躲避,被林沖殺之),看出這個年代人命真是不值錢。

梁山上的豪傑共分二類:性格豪俠者、資助俠士者,後者也是屬於水滸傳中新起來的對俠的看法。

晁蓋當王期間,命人只可搶奪傷人的金帛財物,不可將其殺之。此點來看,應該將梁山人訂為強盜不殺人(善良的強盜),而非俠或豪傑。

整合來說,水滸傳中所言的俠應該是受到當時政治與社會背景所產生的人物,宋江卻有其人,然宋江的時代無人認為其是俠,到了施耐庵的時代重新塑造,將其定義為俠士。
自我看法:
水滸傳,前70回的豪放,反抗貪腐政府到後50回的受招安,為國效力(之前所認為的貪腐政府),在意義上是由偏道走向正流,而個性也從開始的痛快演變成拘謹。整體的演變是從反政府到政府的一員,這是一種過度時代的文學,有一種承先啟後的意義,前半部是承接元朝之前豪俠獨立於世的風骨,後面帶出的是元朝以後俠士附屬於官府之下的文學風。金聖嘆將其後五十回截去,因其認為兩部分衝突過大,矛盾太多,金聖嘆的眾多論點中,最核心的就是他認為前期的水滸英雄不是俠,他們到處因個人情感而殺人;後期的水滸英雄則只是附屬於官府之下的軍隊,亦非俠。然在施耐庵的時代會構出如此奇特的小說,形成跟各個時代皆迥異的價值,與其時代背景應該有很大的關連,一種過度性的學作品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ke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